
(Peter,希腊文Petros,阿兰文Kepha),原名“西门·巴约拿”,又称“彼得”或“矶法”,是耶稣基督最亲密的门徒之一,也是十二使徒之首。“彼得”意为“磐石”或“石头”,此名由耶稣所赐(见约翰福音1:42)
生平与传道经验
彼得出生在加利利地区的伯赛大,从事渔业,与弟弟安得烈同为耶稣门徒(马太福音4:18-19)。耶稣呼召他跟随自己,并在见证耶稣数次神迹后,放下渔网成为门徒。据新约记载,彼得与雅各、约翰为耶稣“三大亲信”,见证过许多重要神迹(如登山变像、睚鲁女儿复活、客西马尼园祷告等)。
彼得性格热情、直率,既勇于宣认“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”(马太福音16:16),也因惧怕三次否认了主(路加福音22:54-62)。耶稣复活后,彼得的信心得到恢复,被托付“牧养主的羊”(约翰福音21:15-17),成为早期教会的领袖之一(使徒行传2-10章)。
殉道方式及地理位置

根据教会传统,彼得后期赴罗马传道。在尼禄皇帝(Nero)逼迫基督徒期间,被倒钉十字架而殉道,自认不配与主耶稣同样死法,主动请求头朝下受刑(约主后64-67年)。相传其遗骨安葬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之下。1939年、2013年考古及公开陈列均引发国际关注,但具体考古定论存争议。
圣经主要出处及参考链接
- 呼召与更名:约翰福音1:42
- 门徒名单:马太福音10:2
- 登山变像:马太福音17:1-9
- 三次否认:路加福音22:54-62
- 被托付牧养:约翰福音21:15-17
- 教会柱石:加拉太书2:9
历史传统与影响
天主教将彼得视作首任教宗,强调“天国之钥”象征教会权威,历代宗教美术中,他常被描绘为白发、持钥匙之长者(见圣彼得雕像于梵蒂冈)。新教则强调彼得之“信仰告白”而非其个人位格为教会根基。
艺术作品引用







发表回复